2014第五屆《旺報》兩岸和平創富論壇
論壇主題:兩岸經濟大融合、攜手圓夢創新局
致 詞 人:李 紀 珠 (臺灣金控暨臺灣銀行董事長暨中華民國銀行公會理事長)
旺旺中時媒體集團蔡總裁、海基會林董事長、金管會曾主委,以及各位金融業先進、各位貴賓,大家早安、大家好:
首先,本人謹代表銀行公會感謝主辦單位《旺報》的邀請,也向遠道而來的大陸貴賓和百忙中撥冗與會的各位先進、朋友表達歡迎之意,十分榮幸能和各位嘉賓齊聚在這場兩岸金融業、產業界的年度盛會。「2014兩岸和平創富論壇」已經進行到第二天的議程,相信透過與會專家共同研討兩岸未來的重大經濟金融議題,持續激盪出兩岸金融面、產業面深化互補合作的火花,為「兩岸經濟大融合、攜手圓夢創新局」寫下最佳的註解。
一、 兩岸關係往來密切
近年來兩岸財富的增加與兩岸密切的經貿往來與金融開放有密切的關係。兩岸經貿交流在1980年代即透過第三地展開,隨著兩岸貿易、投資、人員往來及資金往來日益頻繁,兩岸經濟早已密不可分。
1. 在貿易方面
目前中國大陸(含香港)是臺灣第一大貿易夥伴,而臺灣則為大陸第七大貿易夥伴。2013年兩岸三地貿易總額高達1,654.7億美元,較2003年的667億美元成長1.48倍,臺灣與大陸已經是彼此非常重要的貿易夥伴。
2. 在投資方面
自2009年6月開放陸資來臺投資至2014年6月止,陸資來臺投資金額已累計10.23億美元。而臺灣對大陸地區之投資,累計1991年至2014年6月底止投資金額已超過1,391億美元,占同時期臺灣對外投資總額的比重高達62.76%。
3. 在雙方人員往來方面
自2008年6月兩岸恢復制度化協商迄今,兩岸關係大幅改善,大陸地區來臺人數亦呈現倍數成長,2013年,大陸人民入境總數逾284萬人次,相較於2008年的28萬8千餘人次,增幅近10倍。
4. 在匯款往來方面
隨著兩岸經貿關係日益密切,以及雙方人員往來頻繁,兩岸資金往來規模擴大,2002年,臺灣地區全體銀行對大陸地區匯出匯款135.96億美元,匯入匯款48.46億美元,匯出匯入款合計184.42億美元,2013年臺灣地區全體銀行對大陸地區匯出匯款3,697.5億美元,匯入匯款1,961.5億美元,匯出匯入款合計5,659億美元,為2002年金額的30倍。
回顧近幾年兩岸金融交流的歷程,在政策的開放與業者的積極努力下,為兩岸金融往來奠定良好穩固的基礎。這些重大的突破包括:
- 2009年4月,兩岸兩會(海基會、海協會)簽署「海峽兩岸金融合作協議」,開啟兩岸金融制度化合作的新階段;同年9月,「海峽兩岸金融監督管理合作瞭解備忘錄(MOU)」簽署,建立兩岸金融監理合作新局面,兩岸金融監管制度開始接軌。
- 2010年6月,「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正式簽署,在金融服務業部分,雙方承諾適度放寬銀行、保險業等金融服務業的准入條件。
- 2011年開始,兩岸進入金融合作制度化建設期,將兩岸的金融合作由單向轉變為雙向互動。2011年4月,兩岸銀行監理合作平台舉行首次會談,建立兩岸銀行監理合作機制。
- 2012年8月31日,兩岸貨幣當局簽署「海峽兩岸貨幣清算合作備忘錄」,為兩岸金融合作樹立重要里程碑。在此一備忘錄正式生效後,不僅降低兩岸民眾與企業的匯兌成本,也促進兩岸投資與貿易更為便利,而臺灣亦可在此基礎上開始發展人民幣離岸業務。其後,由臺灣銀行上海分行及中國銀行台北分行分別擔任大陸地區新臺幣清算行及臺灣地區人民幣清算行。
- 2013年2月6日,臺灣正式開辦外匯指定銀行(DBU)人民幣業務。截至2014年6月底止,臺灣人民幣存款餘額達2,927.38億人民幣,人民幣貼現與放款餘額為176.58億人民幣,匯款總額為758.53億人民幣。
二、 兩岸金融合作四大契機
亞洲區域經濟的蓬勃發展以及兩岸金融的開放與改革,為兩岸金融發展與合作帶來四大契機,包括人民幣國際化與離岸人民幣商機、兩岸經濟特區金融創新試點先行、兩岸退休後理財規劃與財富管理商機,以及普惠金融發展經驗交流。
(一)人民幣國際化與離岸人民幣商機
鑒於國際社會對於多一種儲備貨幤選擇的訴求以及中國大陸龐大經濟影響力,人民幣國際化的速度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後明顯加快。建立多個人民幣離岸中心成為中國大陸順利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路徑,而全球許多城市亦均積極發展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隨著人民幣成為國際間訂價與跨境結算的貨幣,不僅可結合區域特性,產生金融商品創新與商機,更可預見的是透過人民幣資金在全球各離岸與在岸人民幣市場間流動循環,形成全球化的人民幣網路。
根據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於今年6月公布的數據顯示,5月份人民幣占全球支付貨幣的比例為1.47%,較4月份的1.43%上升,全球排名超越瑞士法郎躍升至第7名;此外,人民幣對於傳統貿易金融(信用狀及託收款項)的比重在去年10月時正式超越歐元,成為全球第二大常用貿易融資貨幣,表示已經有愈來愈多的企業在進行貿易時,選擇以人民幣結算;而衡量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發展狀況的渣打銀行人民幣環球指數(RGI)從2010年為基期開始便不斷上升,在陸續納入主要的離岸人民幣市場後,截至今年5月為止已達到1,882,較上年同期成長84.4%,顯示離岸人民幣業務呈現持續大幅成長態勢,這個趨勢將改變全球尤其是亞洲的金融生態,更值得兩岸金融業者掌握相關商機。
臺灣自開辦人民幣業務後,人民幣存款餘額逐月攀升,截至2014年6月底止,臺灣人民幣存款餘額已達2,927.38億人民幣,已自然形成人民幣的資金池,顯示臺灣資金充沛,企業與民眾有高度的能力與意願參與人民幣市場,惟人民幣去化管道有限,使得臺灣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市場規模無法進一步擴大。人民幣資金去路除依靠未來RQFII回流中國大陸境內,亦可藉由與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及其他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分工合作,形成人民幣境外的自我循環,共同擴大離岸人民幣的市場規模與應用性。
(二)兩岸經濟特區金融創新試點先行
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下,世界許多國家紛紛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推動區域經濟整合。兩岸亦積極投入雙邊或多方自由貿易的簽署,同時藉由經濟特區先試先行相關金融鬆綁措施,如臺灣的自由經濟示範區(以下簡稱「自經區」),中國大陸的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下簡稱「自貿區」),讓國內市場逐步與國際接軌,帶動國內經濟發展,創造加入區域經濟整合的有利條件與環境。
上海自貿區與臺灣自經區的主軸跟方向其實是非常一致的,兩區都朝市場機制運作、法規鬆綁、推動自由化與區域整合等面向進行積極的調整,只是兩岸經濟特區的起步點不同,使得後續調整步伐不太一樣。上海自貿試驗區與臺灣自經示範區既有競爭更有合作,畢竟兩者方向一致,所以存在更多合作機會。尤其應先以兩岸經濟特區的金融創新與鬆綁作為對接起點,因為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數據顯示,2013年臺灣與大陸的金融服務輸出在全球比重各為0.36%及0.86%,遠低於香港的5.3%及新加坡的5.1%,顯見兩岸的金融發展仍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兩岸經濟特區內有關金融業的各項開放措施,如上海自貿區的四大金融改革亮點,包括(1)人民幣跨境使用(2)資本項下可自由兌換(3)利率市場化的安排(4)外匯管理制度的創新;在臺灣所推出的示範區,金融業是以「虛擬概念、法規鬆綁、全區開放、人財兩留」的策略納入示範區,這不但有助於帶動金融業與實體經濟結合的加乘效果,以促進臺灣經濟成長,而且因為相關金融法規的大幅鬆綁及簡化程序,例如:銀行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採負面表列,更有助於釋放更多臺灣金融產業的活力;上海自貿區則是採取「一線放開,二線安全高效管住」的實體區域運作概念,以及簡化行政審批、外商投資採負面清單管理,清單以外投資則由核准制改備案制,並將試驗區的實施成果複製、推廣至全國各地等。
(三)兩岸高齡化社會理財規劃及財富管理商機
1. 高齡化社會理財規劃商機
全球人口快速高齡化已成為各國重視的議題,臺灣人口自1993年起邁入高齡化社會,65歲以上老人所占比率在2013年年底已達11.5%,臺灣國發會推估預計將於2018年及2025年分別邁入高齡社會(14%)及超高齡社會(20%)。在中國大陸方面,由於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中國大陸已於1999年快速進入老齡化社會;至2004年底,中國大陸老年人口(60歲以上)達1億4,300萬人,成為全球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
在高齡化、少子化的趨勢下,使得退休後的理財規劃更趨重要。此外,高齡化、少子化社會所面對的金融服務需求,將對政府財政將形成龐大負擔,均使兩岸民眾對於退休規劃的重視度及需求也逐漸提升。而這將有助於刺激兩岸金融業針對高齡化、少子化趨勢進行金融產品創新,甚至進一步合作推出新型的退休後理財規劃商品,例如:年金保險、長期照護保險、老年安養信託、不動產逆向抵押貸款等。
2. 財富管理商機
根據波士頓顧問公司(BCG)發布的BCG Group Global Wealth 2014報告指出,臺灣擁有百萬美元之家庭數量為32.9萬戶,全球排名第8,亞洲排名第3。可見臺灣資金充沛,具備發展財富管理之利基。
在中國大陸方面,根據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公布的2013年全球財富報告指出,自2000年以來,中國大陸的人均財富從5,700美元升至2013年的2萬2,230美元,且2013年的百萬美元富翁人數為112.3萬人。此外,依據安聯集團的Allianz Global Wealth Report 2013報告指出,中國大陸的國民總金融資產達到8.5兆歐元,為亞洲第2,僅次於日本。整體而言,中國大陸深具發展財富管理之潛能,未來在財富管理業務的成長動能值得期待。
在兩岸皆具備發展財富管理的條件下,兩岸金融業者可藉由經濟特區的金融合作,共同把握兩岸的財富管理商機,特別是兩岸所推出的經濟特區,皆將金融業納入經濟特區的規劃內容中。
兩岸已於2010年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加上臺灣示範區法規的大幅鬆綁及上海自貿區金融業務的開放,藉由臺灣示範區在OBU各式理財商品的開放上架以及上海自貿區開放跨境投融資管道,兩岸間資金的循環利用將更有效率,兩岸財富管理亦將互蒙其利,共創雙贏局面。
(四)借鏡臺灣普惠金融發展經驗,擴大兩岸金融服務層面
普惠金融又稱為金融包容性,是金融服務普及性的概念,在2011年時世界銀行扶貧協商小組(Consultative Group to Assist the Poor,CGAP)將普惠金融定義為「所有工作年齡人口,不論是否被排除於當前的金融體系外,均能獲得由正式金融機構所提供的信貸、儲蓄、支付、轉帳等服務」。
由於世界主要團體與組織接續倡導普惠金融,許多發展中國家也積極透過政府在金融教育、消費者保護、微型金融等方面的措施,為微型企業、中小企業以及家計單位,提供所需的金融服務,藉以實現金融包容性成長(inclusive growth)的目標。世界銀行在2013年11月11日發布的《2014年全球金融發展報告:普惠金融》(2014 Glob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Report: Financial Inclusion)中便表示,近期有50多個國家已經將提高整體普惠金融列為目標,凸顯普惠金融的發展儼然已經成為全球各國備受矚目的關注議題。
臺灣一直以來對於普惠金融相當重視,而且發展甚早,可由七大面向看出:
(1) 在存款機構方面
臺灣每一萬人約有3家金融機構,全臺ATM裝設台數合計有2萬6,832台,讓民眾能夠非常方便地存、提款。
(2) 在放款管道方面
臺灣的放款管道除了銀行外,還包括農、漁會信用部及信用合作社等,提供對農、漁民的照顧,另外,亦有保險公司及租賃公司提供相關的金融服務。
(3) 在信用卡業務方面
信用卡是金融機構消費金融普及業務很重要的一環,根據金管會的統計,截至2013年12月底為止,臺灣36家信用卡發卡機構總流通卡數約為3,595萬張,較2012年底3,408萬張增加187萬張,成長5.49%,全臺灣平均每人擁有1.6張信用卡。
(4) 在中小企業融資方面
臺灣在中小企業融資的發展經驗相當豐富,1974年成立「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基金」協助具有發展潛力但欠缺擔保品之中小企業,分擔銀行融資風險。信保基金在2013年總計提供394,645 件信用保證,協助企業取得金融機構融資金額1 兆3,123.63 億元。此外,根據金管會的統計資料,臺灣銀行業對中小企業放款餘額自2005年以來逐年上升,截至2014年6月底止,銀行對中小企業放款餘額達新臺幣4兆8,639億元,占全體企業放款餘額53.86%、占民營企業放款餘額57.66%。
(5) 在其他放款措施方面
臺灣鼓勵金融業應負起更多社會責任,原因在於金融業管理大眾資金,除營利、提供工作機會之外,須照顧更多弱勢民眾,而金管會亦長期獎勵金融業在偏鄉設立據點,服務更多民眾。針對平民金融,銀行已提供許多優先服務措施,例如:助學貸款、留學生就學貸款等。而政府為活絡經濟動能,創造就業機會,亦積極協助並鼓勵民眾創業,推出青年創業及啟動金貸款、婦女創業飛雁計畫、企業小頭家(微型企業)貸款、購屋低利貸款等。
(6) 在資本市場方面
除透過金融中介機構取得資金外,臺灣擁有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包含上市、上櫃、新櫃、創櫃板及創意集資資訊揭露專區、創投公司等平台,透過綿密的資金供給網,以滿足不同營運規模的生產者及創業者在不同的企業發展階段,能夠有相應充沛的所需資金。
(7) 在保險方面
臺灣對於農民、漁民、勞工等業別都有不同的保險;對於未參加職業保險的國民,亦有其所適用的國民年金保險;而臺灣的全民健保則是屬於強制性的社會保險,截至2013年12月底,保險對象人數達2,346萬人,民眾納保率高達99%以上。整體而言,臺灣的保險滲透度(保險公司保費收入占當年GDP比率)在2013年已升高至18.6%,名列全球第1名,臺灣人購買保險的支出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重,已遠超過各國的平均水準,顯示臺灣已是保險成熟市場;在2012年底世界各國保險支出排名中,臺灣的保險密度為第13名,每人平均保費支出為3,763.4美元,在亞洲地區僅次於日本和香港。
相較於臺灣在普惠金融的發展較為成熟,中國大陸近年來隨著經濟、金融的改革開放,對於普惠金融的概念亦日趨重視,在2013年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更明確提出發展普惠金融,為中國大陸的金融業提出了全新的發展方向。雖然臺灣在發展普惠金融的過程中,並非一路都很順利,中間也付出一些代價,例如:2005年-2006年爆發卡債風暴,但整體而言,由於兩岸的民眾生活習性較為接近,加上資訊傳遞幾乎是零時差,使得雙邊在開放金融市場的過程中,所走過的路徑相當近似。因此,分享臺灣的普惠金融發展經驗不僅可提供中國大陸正面的參考價值,使其在發展普惠金融的過程中不致於付出過高成本,並且由金融經驗的交互分享,將有助於進一步加深、擴大兩岸的金融交流,並共存共榮。
三、 結語
總括來說,兩岸金融發展的四大契機是環環相扣、緊密相繫。人民幣國際化不僅創造了臺灣離岸人民幣業務的廣大商機,也連接了兩岸經貿特區的金融創新先試先行,更可做為兩岸金融業者全球化布局的重要基石;兩岸經濟特區的金融創新,促進兩岸金融體制改革與開放,不僅是兩岸金融業者具體掌握兩岸財富管理商機最佳路徑,更加速金融業者全球布局與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分享臺灣發展普惠金融的經驗將加助於兩岸金融交流,擴大金融服務的層面與內涵。
可以預期的是未來幾十年將屬於亞洲華人的世紀,在這樣的機遇下,兩岸的金融業者如果能夠各取所長,緊密連結,不僅可以協助台資與陸資企業的全球化,更能加速雙方金融體制的改革與金融業的繁榮。相信透過今天演講貴賓和與談人的精闢見解,大家都能夠帶著豐碩的收穫回去。在此先預祝大家身體健康、事事順心,也祝福在場男士們父親節快樂,謝謝大家!